2025 獨自跳舞 Solo Dance
第二屆《獨自跳舞 Solo Dance》舞蹈創作平台是為新銳舞者設計的創作平台。我們鎖定非典型的場域,目的是鼓勵創作者們在更貼近人們生活的空間中創作,從而激發更多樣化的實驗性,同時亦能拉近藝術與民眾的距離。
平台的核心概念是有別於正式舞台的特殊場域出發,使舞者展開一場追溯過往行走軌跡、探尋未來生命發展可能性的創作時光。四位創作者暨表演者將透過相同的演出環境去尋找空間所產生的互動,並引領觀眾遊走穿梭於鬧空間、鬧房間來分享他們的獨特視角,讓觀者享受一場近距離的視覺體驗。
曾經迷路在童年的街巷,家像是遙遠的燈火,記憶如浪潮起伏。
老人夢中的日曆飛舞,時間流轉,過去與現在交錯。鯨魚般漂浮於體感的邊界,在舞蹈裡觸碰自我,回應迷失,也尋找歸屬。
四位創作者以「家」為起點,創造了屬於你我熟悉的記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位創作者暨表演者賴有豐、鄧詠之、魯直葳、王思涵,
在藝術總監賴翠霜及創作顧問齊藤伸一的陪同下,
依據第二屆舞蹈創作平台的主題:我獨自在 ________跳舞,
以研究、探討生命經歷、分析自我、紊亂或是挖掘作為創作方向,嘗試用多種可能性和概念,在有趣的空間裡捕捉靈感。
賴有豐 | 我獨自在日常中看
生命本身似乎帶有某種「欠缺」,
需要「 」的填補才能趨於完整。
這種對完整性的渴望,使得個體在日常中不斷尋找、等待。
作品從小時候的視角出發,重新審視自身的成長歷程以及「家」的變化。童年的純粹目光,更容易捕捉到那些被成人世界所忽略的細節,以及在時間流逝中,日常景象背後所隱藏的「忽略」與「等待」。在看似靜態的日常中,挖掘出潛藏的對話。這種對話並非喧囂的交流,而是個體在孤獨的「冰屋」中,透過刪除多餘的表象,與自身、與記憶、與家產生的細微共鳴。那些「欠缺」的片刻,可能正是構成生命本質的重要部分。
鄧詠之 | 我獨自穿梭在鯨魚跑道上
我看到鯨魚了。
這裡像鯨魚,廣大而遼闊。
低鳴後,空氣流動,時間彷彿被遺忘,像手中的冰淇淋融化,不留痕跡。
「獨自」彷彿是一種可以隨身攜帶的選擇。
即使身處於重重外在影響與規則之中,它依然能被主動擁抱,也可能被動承接,但無論是哪一種方式,能夠在當下誠實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樣貌,就是「獨自」。此創作結合肢體、影像,邀請豎笛演奏家陳品蓁譜曲,將「獨自」以多方媒介觸及,透過具象和抽象的表現,邀請觀者進入奇異、流動的多重時空。
魯直葳 | 我獨自凝視他離家時候的背影
我看見他離家時候的背影。
一位老人、一顆枕頭、一場夢。
一首書寫時間、記憶、流逝、生命與死亡的身體詩。
當凝滯的時間開始加速流轉,我才發覺,時間從不曾靜止,而是像細沙般從指縫間悄然流逝,一不留神,就再也握不住任何一點。
面對至親的衰老與離世,創作者自三年前起,以「時間」、「記憶」、「流逝」、「老化」與「死亡」為核心,展開系列創作探索。透過物件轉化、寫實情感和抽象身體的錯置、蒙太奇式拼貼手法,試圖在現實場景中描繪超現實情感意象。
王思涵 | 她獨自走在看不見盡頭的回家路上
試圖回首自身小時候意外走失的記憶,是如何影響長大後對於家的想像及安全感的好奇,並以此展開對於生命議題之探索。
從「獨自走路出發,又該去向何處」開啟提問,邀請觀眾一起經歷在碎片中拼湊自我的旅程。
以#痕跡、#移動、#未知作為發展主軸,從向外探尋的迷路狀態,到感覺被世界拋下、失去聲音的矛盾心理,爾後如何回到自身的存在向內關照。
作品於兩者之間穿梭、進行交叉提問,並開展對話之空間,讓走過的痕跡得以再現及產生連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製作團隊
藝術總監/統籌/創作陪同 | 賴翠霜
創作顧問 | 齊藤伸一
燈光顧問| 黃申全
表演者/創作者 | 賴有豐、鄧詠之、魯直葳、王思涵
豎笛演奏家 | 陳品蓁(鄧詠之作品)
音樂設計 | 陳以諾(魯直葳作品)
主視覺攝影/平面設計 | 林育全
宣傳攝影師 | 洪聖喬
燈光設計/執行 | 詹鈞如
正式演出動態影像紀錄 | 林大洋
行政執行 | 劉彥君
執行助理 | 陳璽尹